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外教,值得中国学子永远铭记

时间:2022-12-21 20:23:12 阅读:

半个世纪前,他从西班牙来到中国任教,学生们很喜欢他,都亲切地直呼他的名字“佩佩”。
作为最早在中国开展西班牙语教学的外籍专家之一,他“桃李满天下”,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国内很多西语届的泰斗都曾是他的学生。
佩佩和学生在一起
如今,那些当年的学生和老师已进入花甲古稀之年,但每当提及佩佩,那个“爱吃粉笔”、不拘一格的“好老头”就一下子清晰浮现在脑海中。
上课吃粉笔 教室里躺地
新中国的西班牙语教学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到六七十年代,教学资源依然十分匮乏。
按照中国著名西班牙语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督学岑楚兰教授的说法,当时的教学场景就是“一位老师、两本书、三个学生”。
佩佩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中国的,在北京一待就是十六年


佩佩在教室上课
他全名叫佩佩卡斯特多卡拉塞多。上世纪30年代为了躲避西班牙内战,他逃往法国,后又辗转到俄罗斯,最终于1964年来到北京。
岑教授说,佩佩的教学生动活泼,简单易懂。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一个新词往往要费很大功夫,但这个问题却一点都难不倒佩佩。
在讲到“品尝”这个词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把手中的粉笔放到嘴里,告诉大家这就是“品尝”;讲到“躺下”“睡觉”这些词语时,他就顺势躺到教室的地上,同学们一看,立刻就明白了。
当时,国内几乎没什么西语教材,佩佩就从零起步自己编写。后来,他足足编写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一整套教材,同学们用起这套书,结合上他绘声绘色的授课,进步都很快。
佩佩和他的学生
自降工资 倒贴钱买教材
现任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常世儒曾讲述过一段他和佩佩的不解之缘。
“当初我去陕北插队,在农村的窑洞里坚持自学西班牙语。那时候远离北京,我就把写好的练习题寄给佩佩,他每次都认真地帮我批改好,再回寄给我。”常世儒回忆道。
“要知道,当时他可是留在国内仅有的两位西语专家之一,工作强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修改练习题更完全是分外之事。”
佩佩和好友、北外教师卞学恒在一起
在工作上严格要求的佩佩对物质的要求却很低。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专家薪资很高,可他却主动要求降工资,要和中国同事拿一样的钱。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倒贴钱”给学校购买书籍资料。
为了让学生听到地道的西班牙语发音,佩佩回国休假时还花了3000多元工资自行购买了一套西班牙原版的口语教材,这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人两三年的薪水了。
有的学生说,喜欢上西班牙语就是从听了这套教材录音开始的。
1972年,佩佩将这套包含上千张幻灯片和磁带的珍贵教材赠送给北外西班牙语系,被一直使用到九十年代。
佩佩为学校购买的教材《生活与会话》
值得被永远铭记的人
佩佩深深地爱着他的学生们和中国这片土地。他曾对好友说,希望死后能够葬在北外,或者能够留下点东西在北外,这样就能天天看到可爱的学生们了。
他对中国的感情很深。当年的

老师都说,他对中国人很有耐心,对待外国人性子却很急,有些外国朋友都

嫉妒了。
岑楚兰教授说,当时整个北京只有两位西语外籍教师,所以佩佩不仅给学生上课,还义务为学校、出版社、机关单位等几乎所有涉及西语的部门答疑解惑。
佩佩在办公室
当时的西班牙驻华大使费利佩德拉莫雷纳也为佩佩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他评价道:“他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饱经风霜,却在中国的十几年间教出了几代优秀的西班牙语学生。”
阔别西班牙多年后,佩佩在70年代后期找到了失去联系的女儿,决定回国与家人团聚。之后,他结束了在中国16年的教学工作,回到了故乡。
1981年,西班牙政府向佩佩颁发了“智慧阿方索十世勋章”,以表彰他对推广西班牙语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981年,佩佩来京接受“智慧阿方索十世勋章”
在北京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德拉莫雷纳代表西班牙政府将勋章郑重地佩带在佩佩胸前,上百位他的学生和朋友见证了这一刻,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当年西语传播手段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他完全凭藉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他是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的人。”德拉莫雷纳说。
1982年12月,佩佩在马德里的家中与世长辞,终年68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喜悦是教师的最高艺术。佩佩在中国的教学经历,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